您现在的位置: 驱蚊草 > 驱蚊草形态 > 正文 > 正文

官兰花开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0/11/10 20:29:09

厦门岛内最高的山是云顶岩,与云顶岩紧挨着的是东坪山,东坪山下有一个小区,叫金鸡亭花园小区。在九十年代,这里曾是全国的示范小区。那时我们住在山麓下金鸡亭小区里面的金鸡亭中学旁边。

刚搬过去时,公公从老宅子的花盆里,挖出几株官兰,连根带泥,用红色塑料袋包好,让我们带到厦门种植。

“最是清风披拂处,一茎嫩玉九枝花”。官兰花一年开数次花,像碧玉般嫩绿的花瓣,斑斓的花心,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。这香气清冽、高雅、醇正,令人心旷神怡。

经常在天清气爽的清晨,从阳台飘来脉脉幽香,伴随着山上清脆的鸟叫声,将我从梦中唤醒。鸟语花香,还有从金鸡亭中学传来的琅琅的读书声,就这样时常在我家萦绕着。

我特别喜欢官兰花!缘于这几株官兰是我公公送的。

这二十年间,我们搬了四次家。每次搬家都因太重丢弃过许多花花草草,唯有这兰花,无论走到哪儿都要随我们而行。每年的父亲节前后,官兰花经常会盛开。睹物思人,这时看到官兰花,就会想起公公,他的音容笑貌顿时浮现在眼前,清晰如昨。

兰之猗猗,扬扬其香。听二哥讲,这官兰花还有很多故事。每次官兰花开的时候,都会吸引邻居们来我家串门,大家对这扑鼻的香气赞叹不已,好多人家先后来我家移栽官兰花。公公总是很耐心很细心地交代:官兰是喜阴植物,要如何翻土,如何施肥……

一传十,十传百。漳州花圃市场有人闻讯专程赶来我家,要把我家晒台上的官兰全部买走。据说,这个老品种市面上没有了,他们要买去培植。公公听说后,自己留下一盆,其他的让他们全部带走。足见一个老林业工作者为了环境绿化工作的思想境界。

不知现在市面上的官兰花里,有多少株是公公当年保存下来的那个老品种培植出来的?

我和海明认识时,公公已经退休。当我第一次到婆家,第一眼就喜欢这家,喜欢这家的每一个人。

这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家。爱到真时细如丝。家人之间浓浓的关爱体现在平凡的日常中,或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叮咛,或是一个微笑、一个点头,都值得回味。

记忆中,公公婆婆对我总是笑眯眯的。公公一直是个文质彬彬的慈祥的长者。他常年留着板寸发型,着装干净,形象干练。

夏天,他大多穿白的短袖衬衫,扎进皮带里;冬天,他大多穿整套蓝色或灰色中山装,显得特别精神。

公公是一个闲不住的人,他非常勤劳,爱好高雅。平时除了对家什进行修修补补,让家具器物焕然如新,物尽物命;他尤其喜欢看书,以及侍弄他种的各种花花草草。

有一次,我惊诧于公公有那么多的藏书,四大名著、唐诗宋词、四书五经、《东周列国志》、《封神榜》之类的经典古籍,还有《论持久战》等等,书的类别涉及历史、地理,古今中外。公公说,那只是一部分,阁楼上还有更多的藏书。

他对我说:“你爱看什么的书,拿去看。”我挑了两本我喜欢的《初刻拍案惊奇》。我读初中时,在同学家看过《拍案惊奇》,被书中的传奇故事迷住了。虽然当年同学家的这本书是残缺的,但我看得津津有味,看这本书时带给人一种穿越时空、来到古代的神奇感觉。以致我对这本书意犹未尽,念念不忘。

如今这两本书,我当传家宝似的收着,因为这是公公的书,这两本书的封面经公公亲手仔细地包着白色书皮,也是我们对公公忆念的寄托。

公公的好学、博学,衍生出一个个书香之家。其中我家也有一个大书柜,满满当当都是名著,每次搬家最沉的当属这些书籍,搬家时,我故意打趣我爱人:“你看过这么多书,真可以用上学富五车、汗牛充栋来形容呢。”

海明秉承了公公喜欢看书的习惯。诸如余华系列、霍达系列、王小波系列、莫言系列、陈忠实系列、贾平凹系列、路遥系列、余秋雨系列等等这些著作,他全看个遍,有时看到喜欢的书,甚至会看上两三遍。比如陈忠实的《白鹿原》,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一下,前后看了好几遍,从书的内容研究到书的写作框架脉络。

他看完书后,都要按书本高低大小、整整齐齐地摆放好,书的扉页都要盖上“连海明藏书”的收藏章。足见他对书籍的钟爱和珍惜。

有一次他去南京出差,拉一个很沉的行旅箱回家,孩子以为里面装着什么好吃的特产,结果一打开,全都是各种版本、各种解释的《周易》。

公公曾经在林业局的工作,这个老林业工作者,对树木花草很有感情。栽花种树、侍弄花草也是公公的雅好。幽兰香风远,蕙草流芳根。除了芬芳四溢的官兰,公公还种菊花,菊花有淡黄的、橘黄的、金黄的、水红色的、白的、紫的、混色的;有长瓣礼花状、有短瓣大朵的、有米粒般小朵的,五彩缤纷、千姿百态。还有浆红色的鸡冠花,生命力旺盛的绣球花等等。

绣球花开花也是非常美的,姐姐家有一盆花团锦簇的绣球花,是姐夫从老房子的晒台折了一段绣球花的藤条,回去栽种的。

公公在房前屋后种下许多树。有桉树、龙眼树、木瓜树等等。这些桉树能驱蚊,龙眼树、木瓜树能结出甜果子吃。其中龙眼树还有一个让人泪目的故事。

那年公公仙逝时,村里懂风俗的老者就说:公公亲手种的树木也要扎上白布条。库房里帮忙的小伙子去给龙眼树扎白布条为公公戴孝时,忘了一棵,没扎上白布条。结果第二年奇巧的事情发生了,其他几棵龙眼树全部开花结果,唯独那颗没戴白布条的龙眼树不开花也不结果。草木无言,却皆有情。

当年这些花花草草围在二楼的厝埕边沿当栏杆,除了有赏心悦目的观赏价值外,有的还有药用价值。那年春节,当新娘子的我感冒了,一见我嗓子失声,说不出话来,婆婆怜爱地对我说:“不要紧,不要紧,吃点绣球花叶嗓子就会好的。”她走到大门口,伸手从二楼垂下来的绣球花藤上摘了一些深绿多汁的叶子,用水冲了冲,到灶台熬汤给我喝。一碗热乎乎的汤汁喝下去,我身心俱暖,嗓子很快不痛了,感冒很快好了。

写到这,我想起婆婆对我的好,想起初见婆婆,与她双目对视时,我感觉到那是菩萨的目光在看我,那双眼睛似乎藏着两颗星星,很清亮,柔和,从容,充满慈爱的光辉。婆婆跟我说话时,总是轻声细语,谆谆善诱,话不多,却中肯。

婆婆一生吃苦耐劳,勤俭节约,纯朴谦让,“为而不争”,她以身作则,默默传承着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的大爱。她的好品德,是我们学习的楷模,让我一生敬佩。

听姐姐说,由于爷爷奶奶去世得很早,公公在外工作,他们五个小孩都是婆婆独自拉扯大的。

婆婆的背是子孙们的“摇篮”。婆婆背着她的孩子干农活,做家务,养鸡,喂猪。

挑土时,肩上挑着担子,背上背着孩子;

煮饭时,手中添着柴火,背上背着孩子;

吃饭时,双手扒着大麦糊,背上背着孩子;

喂猪时,手里提着猪食,背上背着孩子……

一条背巾,将母亲对孩子们细心的呵护包裹,织就孩子们幸福安稳的梦。孩子们趴在妈妈的背上,随着劳作的妈妈栉风沐雨、披星戴月,在妈妈熟悉的心跳声和汗味中,甜甜地安心地睡去。

此情此景,让我不禁想起了《袋鼠妈妈》这首儿歌:袋鼠妈妈,袋鼠妈妈有个袋袋,袋袋就是为了保护乖乖……

由于“袋鼠妈妈”劳作太繁忙,往往直到停歇下来,把孩子从她背上放下来时,孩子的尿液已经掺合着母亲的汗水把她的腰、背浸得又湿又红。

据说婆婆上身穿的衣裳,每一件都是先从背上腰的位置先浸破的。

婆婆,您柔韧的背顶起老连家的一片天,您柔韧的背已在我们心中铸立一座丰碑,激励着我们后辈把您身上这份坚强柔韧,这份任劳任怨的“孺子牛”精神,弘扬、传承下去。

那年,从公公手里接过来的官兰,如今已分株出好几盆,放在过道,放在阳台,放在老公的书画案头,每年绽放芬芳。正如当年老人家二人在没有双亲扶持的情况下,独自撑起一个家,然后孩子们长大了,各自成家,开枝散叶,繁衍出一个兴旺的大家族一样。

饮水思源,感恩公公婆婆奉献给我们的福泽,传承给我们的美德。品赏着高洁的官兰,嗅着她迷人的幽香,我耳边仿佛又再次听到公公用闽南话抑扬顿挫地吟诵这首诗: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日暮乡关何处是?烟波江上使人愁。

公公婆婆已驾鹤西去多年,但他们永远活在子孙们的心中。

三儿媳写于年5月17日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quwencaoa.com/qwcxt/5120.html
热点文章

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推荐文章

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
Copyright © 2012-2020 驱蚊草版权所有



现在时间: